您的位置:首页/精品赏析

行走致敬——《行走乌蒙》代后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作者: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秘书处时间:2022-06-14热度:0

封面

                                      

乌蒙山片区是全国14个扶贫连片地区之一,也是自然资源部牵头的部际联系单位,采访乌蒙山及其连片地区脱贫攻坚,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交给我的创作任务。

离开北京那天,很激动,一大早,我拿着收集到的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耕保司等各处室2016年扶贫工作汇报、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的采访函,准备出发。我从自然资源作协办公室出来,沿着羊肉胡同东去经过地铁西四西南口折向南,到正阳书局去归还早先借阅的北京胡同系列丛书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上下集。

正阳书局听起来很大,其实地方很小,给人以沧桑和精致的历史感。里面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老人塔,它高高耸立在院子中间,院子南边和西边空余的地方搭着葡萄架,架下有四五张木桌椅供喝茶。北边正房第一间的墙上有201一幅胡同详细标图,标着鲁迅和张恨水在砖塔胡同住过的地方,这也是砖塔胡同名气大的原因。沿着砖塔胡同西去,张恨水的房子据说就在附属楼处,我端详那个地址,顺着看上去,竟然是我们办公的地方。也就是说,自然资源部的这座附属楼,竟然是著名作家张恨水的房子的原址。张恨水在这里比鲁迅住得久,《金粉世家》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因为他说的集市,很可能就在附近的礼路胡同,原来这条胡同叫驴肉胡同,后来改的。包括主人公冷清秋过年去集市上买对联、租房子的胡同,还有去西山踏青时走的路线似乎都离这很近。

问过无数过路人,最后在还是在报社被冠以摄影家称号的李振涛老师的提示下,终于找到了。这是一处很破旧的四合院,在砖塔胡同最西头,用黑漆写着64号,应该是民国时候的16号。若您从西边的太平街上过来,64号院子应该是此排的第一户。小门楼,黑漆木板大门,随时都可能倒塌。院子里有六七棵大树,塞满了乱搭乱建的房子,东边断壁残垣,正在拆迁中,西边还住着打工的人家,只有院子里的大树和南墙上精致的黑色小瓦,告诉我们当年富裕殷实的历史。据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闹矛盾后在这里租了房子,只住了两年,就去阜成门大街北边买了那个后来作为鲁迅纪念馆的四合院。鲁迅先生总是执着于现实人生,把人类生存、温饱和发展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鲁迅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这样提到中国共产党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为人生的宗旨和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而奋斗的光辉理想是一样的。

似乎转了个圈,我又转到羊肉胡同,羊肉胡同很窄,是条单行线,汽车只能往西行驶,人可以任意走。羊肉胡同和砖塔胡同之间有好几棵几百年的老槐树,它们都有了身份,在树杈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树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油画写生者。写生者来到胡同往往排成一排,一蹲一天。找个角度画出来,就是一幅老北京风情画。羊肉胡同顺理成章地成了北京槐树的天下,健壮挺拔的槐树傲然耸立在路的两旁,顶部的树枝婆婆娑娑自由伸展,那嫩黄娇绿的叶子细细碎碎又密密匝匝养人的眼。每当我注视着这些绿叶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亲切的面孔从细碎的绿叶之中清晰起来,头发乌黑,他的嘴唇在翕动,似乎要嘱咐我什么,眼睛明亮,坚毅又和善地望着我。于是我从树影里走出来,一走就走在了阜成门内大街上。阜成门大街被老舍写成了北京最美的大街,说是一街看尽700年。是的,北京的老城门有内九外七之说,阜成门是内九城门之一,还有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等8个旧城门。外城有7座城门,它们是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我喜欢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最代表北京的城门名字告诉您,就如说我老家蔬菜之乡的西红柿、黄瓜一样有耐心。我还会顺便解释一下每个城门的作用,如:正阳门称国门,阜成门称煤门,西直门称水门,德胜门称兵门,出兵打仗走此门;安定门称进兵门,得胜班师走此门;东直门称砖瓦门,朝阳门称粮食门等。从阜成门桥由西向东走,路西北方向就是鲁迅先生的纪念馆。往东看,不远处居民区中兀然突起的蒙元皇室敕建藏传佛教寺庙白塔寺,原名是“大圣寿万安寺”,也叫“妙应寺”,这是北京城唯一完整的元朝的真迹,也是老舍说一条街看尽700年的见证。再往东走是历代帝王庙,里面供奉着188位帝王的牌位。走不多远,就来到了广济寺,也就是佛教协会所在地,紧挨着它的是一座清朝二层建筑,现在是新华书店的分店,据说是慈禧亲自指挥建的,用来休息的地方。广济寺的对面,也就是阜成门内大街和西四南大街十字路口,自然资源部坐落在这条大街上,百年的地质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岩石、矿石、宝石和化石,它会告诉您世界从混沌初开到生物生成的历程。从博物馆中间往东是一块小小的绿地,看过去,绿地里有李四光的半身像,背西面东,面朝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紧挨着博物馆大楼有一排列队的形状各异的矿石,有高大的北京西山的砾石、山东莱西的石墨、太湖石、四川宜宾的砂岩岩心、辽宁鞍山的磁铁石英岩、新疆萨尔托海矿区的铬铁矿等20块岩石标本。

广场北边升旗处有一块山形起伏的石头,灰色中有白色的条纹,一定是泰山石了。南边第一块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原矿石,都是国内有代表性的石头。每到傍晚就有一些人在跳广场舞。东南角落有一些宣传牌,有最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和今天中央领导人视察国土工作的画面,内容不固定,每个月都更换内容。每天都有市民观看。紧挨着西四地铁的西南口,客流量很大。不经意地一看,横跨羊肉胡同的铁艺招牌上除了原来的珠宝一条街的称呼不知何时增加了开心麻花剧场的字样。每天都有20多位穿着统一服装、骑着统一型号的摩托车严阵以待的外卖哥在此集合,他们的服装统一整洁,乍一看像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有时又会坐着十几个北京大妈在讨论着什么,而羊肉胡同里常常有三五个帅气的特警走过,他们有着挺拔的身材,一身深蓝色的衣服配有特警标志,目不斜视,于是形成了人的风景。

我回到报社门口,远远地看到陈国栋社长走过来,他不仅是报社的社长还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我知道他刚从北海散步回来,他出生于50年代末,祖籍四川,父母都是地质队员。他出生在云南昆明,子承父业也干了地质队。他长得十分魁梧,健步如飞,他的身边跟着搞发行的老盛和报社的一位负责同志。老盛是报社的临时工,河南人,天天分报纸,很辛苦,每天不是推着小车往外运报纸,就是在五楼的楼梯口兵乓球台上分报纸。人家加班在房间里,没人知道,他加班,谁都看得到。据说社长主动给他办理了养老保险,把他感动得一塌糊涂。陈社长倡导大家散步健身,每月走路里程上榜公布排行。他自己中午从不休息,午饭后一定去北海转一圈,每天完成几公里的散步里程,下午上班时间130保证回到办公室。我随着他散过步,他走得很快,边走边和我们商量写作的事。陈社长对国内每天的新闻有高度的敏感性,他到新疆去写了篇散文,是关于修天山公路而牺牲的烈士家属的事,叫《乔尔玛垭口那座丰碑》,引起了新疆有关部门的关注,拨款200万元,解决烈士家属去新疆守护烈士陵园没有住处的问题。他工作头绪繁多,每期报纸都要把关,挤时间写作,往往是晚上10点才离开单位,早上6点多钟准时到单位,每天写作至少半个小时。这几天他正准备去广东采访可燃冰。

陈社长曾和报社的班子成员赵凡、徐志军、霍雅琴等多次讨论到乌蒙山采访的事。陈社长用手比画着说:“这是个重大题材,一定要好好采访,扶贫就如上战场,你想一想,一群决策者围着一张地图,用红笔标出贫困村,调集兵力出击,那场面是多么壮观!”我答应着,也很激动。恰好他的桌子上有张新出的报纸,我拿起来看,一篇扶贫报道中的句子令我记忆深刻:全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毕节试验区作出批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示范作用。


去纳雍县董地乡采访

(在纳雍县董地乡采访)

陈社长说:习总书记号召精准扶贫以来,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部)翻箱倒柜,倾囊相助,积极落实。201631日提出了“增减挂钩”支持扶贫开发异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政策;部、省、市、县四级联动,让14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专门扶贫政策,开展扶贫专项督察等,加快推进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成为国家部委中精准扶贫工作的样板。

“你要把这其中感人的事情挖出来。”陈社长不忘叮嘱我,贵州毕节还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一段历程,要收集一点红二、六军团的资料,他正在写贺龙的故事。

为节约时间,我选择从北京南苑机场坐联航的小飞机直接到毕节飞雄机场,虽然坐小飞机耳朵会生疼,可是直飞毕节能节约半天时间。在飞机上,我想起了贵州的刘子富,那位新华社原贵州分社的社长,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30年过去了,刘子富在我的心里已成为男神级人物,我觉得他就是穆青式的记者。所以当地老百姓送他一个段子:什么圆又圆?老社长的智慧圆又圆;什么尖又尖?老社长的笔杆子尖又尖;什么万万千?老社长采访过的地方万万千;什么千千万?老社长写出的优秀稿件千千万!我想如果能在贵州这块热土上遇见到他,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那该是多么幸运!

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派到赫章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在一起

(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派到赫章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在一起)

到乌蒙山采访不久,时逢母校山东寿光一中60年华诞,我应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于是我在几千人的诗歌朗诵大会上,上台即兴朗诵一首诗:《行走,致敬!》

我行走行走在云贵高原/行走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行走在乌蒙山区腹地夜郎古城/行走在夜郎古城赤水河边鸡鸣三省/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七星关/看到了此景只有天上有的织金洞/看到了彝族人的火把节/看到了苗族人的跳花坡/看到了国土人前线工作队在深山里奔波/我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赤水河日夜不息的流水声/听到了吱嘎阿鲁湖奢香夫人和葛翠的传奇爱情/听到了王宏甲讲中国大道路和人民观/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将云贵高原蓝天白云下透明的空气献给您我寿光一中的老师/我想将大山皱褶里散养牛献给您我的老师/我想将鱼腥草、柴胡、竹荪和古树茶寄给您我那白发苍苍的老师/我想一百里杜鹃花中怒放的马樱杜鹃献给您我的老师/我想将一千只黑颈鹤的舞蹈献给您我的老师/我想将从中央到地方决战贫困的故事讲给您我的老师/2020年我们会是全世界第一个没有穷人的国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誓言/一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的誓言

我也给林青写了首诗《在远方》:

你的眼光始终在远方/我不知道你的远方有多远/你是否想到了毕节第一个地下党员林青/那个24岁就已捐躯名字又叫远方的才俊/你是否想到了帮助潘汉年的黄大路/那个打入敌人内部的军官/也许想到了偷密电码的缪正元、秦天真或者邓止戈/也许只是也许/也许是毕节七星关青年一脉相承/七星关青年的今天与昨天/一样的与众不同一样的令人爱恋/你在前面/你是那民国时期梳着分头的青年/又是戴着大盖帽驳壳枪的军官/我在后面/我是汽车后座上烫着卷发想着心事的太太/旗袍是我的标志/军服是你的头衔/一路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相互成全和陪伴/你有挺拔的身躯/我有飘逸的长发/盘山路上跑着汽车/只不过那是民国的吉普,这是现代的越野。

乌蒙山,群山起伏、浩瀚如海,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这个云贵高原上的主要山脉,因为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带上了浓厚红色基因而享誉海内外,它也是珠江的源头。乌蒙这个称呼要追溯到唐朝,那时候,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有一个部落叫“乌蛮”强大起来后叫“乌蛮部”,宋朝封首领为“乌蒙王”,后来这个山中有山、峰外有峰的地方就叫做乌蒙山了。来到乌蒙山,毕节市自然资源局给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

20173月开始,我提着一个开会用过的深蓝色的文件袋,走过10个深度贫困县。这其中我还和鲁院同学毛竹一块到铜仁、鸡鸣三省、金海湖采访。还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王祥夫、李发模、冉正万、孙吉民、陈涛、周蓬桦、刘楚仁、西门、顾坚、麦沙、卢卫平哈森、宝贵敏、文清丽等来到基层调研,感受脱贫攻坚的力量。20207月,我们又在陈国栋主席的带领下,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的驻会作家以及《民族文学》的副主编陈亚军、山西作协的副主席葛水平、部队一级作家康桥、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少儿出版社社长王红梅等组成一个采访团又去了乌蒙山,这时候,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的第二批扶贫队员已完成交接。

2021年我又零零散散采访了几个地方,算起来,已是第四个年头。到威宁去的时候,要走四五个小时,在赫章县,两个乡镇之间也要走两个半小时,时刻面临着晕车呕吐等现象。在双坪乡彝族苗族居住地,是最贫困的地方,海拔都在2100米以上,每次来赫章采访我都有耳鸣,忽然有一天我的右眼看不清东西了,回北京后,进行了3个月的物理疗法,才恢复了视力。克服这些水土不服的困难,跋山涉水,在大雾和凝冻的时候,提着心上山,有的地方就是深涧。

在贵州省极贫乡之一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打温泉井现场1

(在贵州省极贫乡之一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打温泉井现场)

后来在贵阳见到了可敬的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在一家小宾馆进行了3个小时的长谈。很遗憾的是,20192月《中国作家》开《行走乌蒙》部分章节研讨会的时候,他因事没有到场,却在不久,刚刚70多岁的刘子富因病去世了。两次重点采访,乌蒙山10年的行走,成就了我的这部作品,这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也是一个写作者的机缘。在采访过程中,我遇上过贵州省委组织部从沿海发达地区引进来的有基层工作经验、作风扎实的干部,遇到过有博士学历充实到最基层的干部,遇到过选拔特岗充实到农村任支部书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我们自然资源部抽调到基层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们。全国上下用尽一切办法,把消灭贫困作为一场人民战争,集中火力,决胜小康,脱贫攻坚。2020112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深度贫困的赫章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乌蒙山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乡村振兴开始了。

通过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主任夏俊同志我和部人力中心郑子敬处长联系上了(他原在部扶贫办公室工作),他非常热心,从他那里获悉:从1986年起,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彻底的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然资源部(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1987年开始定点扶贫赣州,沿着扶贫之路已走过了30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开发的中心工作。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等建设也成为乌蒙山脱贫攻坚新载体。

20122月,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云南昭通启动,自然资源部先后在北京、贵州毕节和四川凉山召开三次片区部际联系会议。自然资源部把乌蒙山片区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部重点工作,部党组把它落实到司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帮扶措施。10个市(州)由自然资源部10位部党组成员负责,38个县(区)有自然资源部各司局及机关事业单位负责。每年都要绩效考核。土地政策倾囊相助,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只要利于脱贫攻坚都要发挥最大作用。在人才和法律支持上更是不遗余力,包括实行干部双向交流,每年都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乌蒙山片区挂职锻炼,也接受乌蒙山的干部来北京部里锻炼学习。2017929日,第四次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召开。五年来,国土资源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片区脱贫用地指标得到较好保障,增减挂钩扶贫政策效益开始显现,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地质调查助力扶贫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2019924日,自然资源部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昊发言,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主持会议。陆昊部长说下一步工作,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牢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他还提出了很多要求。2020730日以视频形式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分析当前形势,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工作提出要求,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自然资源部连续9年定期召开会议,部际、部省级联动,联合工作组走遍了1038县,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持续深入调研。20211029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中国地质调查局钟自然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介绍了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在贵州省极贫乡之一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打温泉井现场2

(在贵州省极贫乡之一纳雍县董地乡罗嘎村打温泉井现场)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作家出版社兴安主任,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晓华,党委副书记彭健等领导的鼓励和大力支持。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像老一辈文学家柳青那样到基层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力求写出反映现时代的好作品,回报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有幸用一支拙笔记录了乌蒙山腹地脱贫攻坚10年中的某个瞬间,记录了某个第一书记某个乡村干部某个贫困人员的只言片语,记录了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群众为战胜贫困、实现小康的奋斗精神,展现的是云山火海的沧桑巨变。瞬间能永恒,历久能弥坚,我坚信真实的力量,坚不可摧。

我采访是从赫章县海雀村开始,从海雀村结束,等于画了一个圆。“把生活过成理想”,我一边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一边这样想。

文艺报

 (此文发表于《文艺报》2022年6月13日)

  部分专家对《行走乌蒙》的看法

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

乌蒙山片区是全国14个扶贫连片地区之一,涉及三个省38个贫困县市,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系统在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中所做出的努力,周习带着感情走遍了乌蒙山的贫困县市,创作了《行走乌蒙》,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情系乌蒙、奋战扶贫第一线的感人故事。

 何建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原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行走乌蒙》践行了习总书记强调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方法。作者沿着贫困山区的扶贫线路行走,扎扎实实地写出了那片土地的美丽、生活的艰难与改变。贵州扶贫的书写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关注的重点,周习的创作走在了前面。

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在《行走乌蒙》中,能看到作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为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她回应时代呼应的一种方式。脱贫攻坚是伟大的壮举,作者把扶贫干部面对的困难和努力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唱响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作者写贫困地区走向新生的历程,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新时代历程的一个缩影。她深入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人民碰撞、交流、对话,确实是做到了生活、情感和心理的融合,这是一部思想性、阅读性都值得重视的纪实作品。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诗人)

女作家深入到毕节山区采访,对扶贫一线干部的的工作进行弘扬,写出了时代的英雄模范。作品在叙事上采取散文化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有重点书写,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女性叙事的流畅性,其中也有报告文学作家叙事的理性,是一种朴素、扎实的写作风格。

李一鸣(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著名评论家)

周习是一个很有担当、有情怀的作家,她的创作贴近现实、关注民生。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行走乌蒙》这是时代趋势,国家趋势,公朴趋势。写时代,写干部,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这种重大题材,人民关心,国家关心。

周习一个女作家跋涉远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描绘生活,写出中国当代扶贫宏大题材,展示这个时代的前进方向,语言朴实无华,感动人的事迹,更有说服力。

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感受、观察、表达,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周习从第一书记他们身上感受观察到了很多。乌蒙山深处从历史上,有想象不到的贫穷状态,到刘子富写内参,再到习仲勋的批示,有历史渊源,交代得很清楚。关注贫困,土地开花,易地扶贫,鸡鸣三省……《行走乌蒙》是有内容、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作品,也许不完美,但是很有价值,对乌蒙山,对扶贫干部都是有价值的。

黄传会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写扶贫,《行走乌蒙》走在了最前面。周习走到哪,看到哪,想到哪,写到哪。几十名第一书记,基本无结构,并不是无思想。织金洞、飞虎队的历史、申遗等文化运用的游刃有余,也是对报告文学新的启示。行走,冒着风险,一天很难在一个地方住下,采访难度大,也是一种挑战。

汪守德 原总政宣传部艺局局长 著名评论家):

  《行走乌蒙》读来令人愉快,写得比较自由,比较震撼。作品有文采,有情怀,有趣味,这足够了。这种写法,让人眼前一亮,有这么美丽的地方,走马观花似的角度,信手拈来,也是下了功夫采集来的。

杨晓升 (《北京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中国报告文学副会长):

  《行走乌蒙》是周习带着感情写的,十年的行走具有特殊性,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拎出一个个小标题,错落有致,条理清楚,行走出来的,亲历出来的,修路、找水、结对子、留守看护等,画面在作者亲历中呈现出来,众多群体,有血有肉,是新时代的映山红,文章传递出对党的信任。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著名评论家):

  《行走乌蒙》作者情感真诚投入,有内涵有意味,作品美的感受力强,人与环境互相照亮。行走乌蒙,一路走,一路行,一路想,一路写,作品最大特点,写了很多人物,传递给人生动的细节,生活面宽,浸泡式地采访,全景式讲述。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作者是幸运的,聚焦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描写第一书记、驻村书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给人印象深刻,周习是有追求有想法的作家,《行走乌蒙》周习写出了她独特的感受。行走,叙事线索,更有代入感。

王国平(《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评论家):

  真正的行走,深入在文字里。周习的《行走乌蒙》,是原生态的艺术品。

高伟(《中国作家》原副主编):

  周习能团结文学爱好者,能做事、勇敢、有担当,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性情。她的作品,文学底气很大。叙述朴素,行文干净,接地气,又有小说的语言,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我在场,这幅扶贫长卷,因行走方式所决定,给人一种亲切感。

徐峙(《中国校园文学》主编):

  《行走乌蒙》作品中有两个“行走”,一个是情感的行走,一个是扶贫工作的行走。扶贫工作艰险、困难,但乌蒙这片土地的点滴改变都体现在作家的笔与情怀中。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题材,反映了自然资源系统在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中做出的努力。

傅逸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解放军报社文化部编辑):

  书中既呈现众多的驻村扶贫干部的英雄群体,讴歌他们无私奉献开拓的精神,也传递出普通百姓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感恩。作者对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包括民俗的挖掘,使得作品层次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张勇 贵州省毕节市自然资源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

  我很幸运参加脱贫攻坚战,在深度贫困村一住4年,557户的村子,有136437人贫困,村子交通不便,破旧房屋多,耕地少,留守老人孩子多,干群关系紧张,领导不敢包村,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现在群众用电、用水得到解决,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连续两次获少数民族示范村。我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不负青春、不负韶华。